为中国渔具企业家热身 2005年10月我收到英国TTW的邮件。该杂志(Tackle Trade World)是目前唯一一家发行达八十个国家的世界性渔具贸易杂志。意在2006年2月号为北京的China Fish展览会做专刊。专刊显然是在展前为参加China Fish的海外贸易商作指导。相比之下,对于中国渔具出口商,特别是我的参展商们,似乎我也应该做点什么。 谨希望本文能给您一些思路或帮助。 China Fish 李 江 美国渔具市场的容量约合人民币80亿元。
美国渔具销售的消费税并没有进入美国的国库,而直接拨给一个名为钓鱼运动振兴基金(SFRA)。2005年SFRA的基金是4亿6仟万美元,其中,渔具消费税占22.6%,这样计算的结果也和使用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 美国渔具的进出口额 美国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数字,一般是在第二年的中期,即每年的6-7月间公布。所以目前我们只掌握2004年的统计结果。2004年美国进口渔具总额为4亿1仟5佰万美元,出口5仟3佰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约4亿6仟8佰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亿4仟4佰万元。 从美国渔具的进出口额能看到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美国全年的渔具销售额在10亿美元左右,而2004年美国进出口渔具总额为4亿6仟8佰万美元,就是说,在美国有5亿3仟2佰万美元的渔具是在美国国内生产的。即美国仍有53%的产品在美国国内生产。我们知道美国的渔具市场是国际性市场,在渔具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国一些知名渔具企业具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其品牌在几代美国钓鱼人的心目中早已落地生根,加以其产品质量上乘,如渔钩、钢丝渔线、假饵、实芯竿、重量级渔线轮等,我国的生产水平和规模,产品质量还难以达到美国的标准。另一方面,实芯竿、重量级渔线轮等动輒就要上仟甚至数仟美元,这就加大了比例,这一点与欧洲大不相同。随着我国渔具生产水平的提高,相信会有更多的产品从我国进口,美国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 200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渔具总额约合人民币17.5亿元 2004年美国共计从56个国家进口渔具。在总计4亿1仟6佰万美元的进口中,从中国进口了2亿1仟6佰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约占美国市场的22%,占美国总进口额的52%,居第一位。以下表格是第2名到第5名的其他国家名称及进口额:
注:马来西亚和瑞典的产品主要是渔线轮。其中瑞典的知名品牌“ABU”,实际上已被美国Pure收购。 有多少美国人到China Fish参观? 自1998年有记录以来,美国渔具贸易商来北京参加China Fish展览会的人数逐年明显增加。需指出的我们的记录仅限于登记,未登记人员不在此列,估计有50%未登记而选择其他办法入场,当然,这个现象会逐步改进。其中,我注意到了近几年的人员结构,发现美国的知名公司如Shakespeare、Zebco、 Pure、Prodco、Bass-Pro 等对中国渔具产业的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大。 2000-2005美国贸易商参加China Fish的公司数和人员数统计
欧洲渔具市场的容量约合人民币76亿2仟万元 我们所称的欧洲渔具市场系指如下33个国家: 33国的人口共计6,6092万,每100位人中有3名钓鱼人。钓鱼人为2748万,13,000家渔具零售店遍布整个欧洲(在统计中,如是连锁店,则只计算为1家)。
2004年中国向欧洲出口渔具总额约合14.5亿元人民币
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渔具总额为1亿5仟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约占欧洲总进口额的36%,占欧洲渔具市场年营业额的19%。如下表格是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各类渔具分列统计表(以万欧元为单位):
按照进口额计算,排在前五名的国家名单和进口额如下表(以万欧元为单位):
有多少欧洲人到China Fish参观? 2002年-2005年 以上五国参加China Fish的公司和人数(仅限登记,未登记人员不在此列,估计有50%未登记而选择其他办法入场,此现象将会逐步改进)
关于渔钩 2004年美国共计出口了1650万美元的渔钩,约占美国全年渔具出口总额的30%,进口为436万美元,大约相差四倍。可见,美国渔钩生产是一个强项。美国人钓鱼多用美国本土产的渔钩和挪威钩,日本钩大多用毛钩类,而中国出品的渔钩一方面制造假饵,另一部分则属于低档价廉的产品。 中国的渔钩厂大多分布在江西、江苏、浙江和辽宁省,其生产设备、材料选用、检测手段、产品质量产品更新等项在整个渔具制造业均处于弱势。有趣的是,这个行业的生产历史却最悠久,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目前,我们还不能生产高强度高碳钩,不锈钢三抓钩等产品,而这正是国际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美国进口渔钩的国家排名和进口额如下:
2004年中国向欧洲出口的渔钩约合人民币4893万元,向美国出口的渔钩约合人民币878万元.两者合计估计不足我国进口渔钩总和的一半! 渔钩在渔具分类中属于小配件,但在世界各地不论多么小的零售店它都是不可缺的低值消费品,可能是它的利润点不大,国人很少有下大功夫的投资人。但恰恰是这一点,聪明的日本人最早染指中国市场。想想看吧! 日本大阪附近有一个小县城--兵库(十五年前我去过那里,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很土的小县城)。十五年来从这个县城至少走出4家工厂到中国生产渔钩。请看!一直以来统治着我们主要媒体的封底广告的不就是他们吗?而中国的钓鱼人,特别是媒体们津津乐道报道的“大师们”又有谁不使用日本的渔钩呢?据估算,目前中国渔具市场上约有10-15家日本公司在销售渔钩。但在美国,日本钩多用于钓活饵,美国的钓鱼人对其不屑一顾。 值得庆幸的同样是低值消费品,我们的锦龙、老鬼在饵料方面为我们争了光,不应忘记他们。 中国的渔钩制造业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着。 关于假饵 美国拥有自己的假饵工厂,大多有60年以上的历史,其规模和活力至今仍是美国渔具界的骄傲。每年研制的新产品引导着假饵产品的潮流。用假饵钓鱼需不停的运动,是健身的好项目;并且大部分人出海或在岸边垂钓时,携带假饵钓组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因为在上浮渔群出现时,改用假饵的鱼获和垂钓的刺激性是其他钓法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的。 假饵深得美国人的喜爱。假饵又属于消费品,导致美国渔具市场对于假饵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在美国举办的历届渔具展览会中,假饵的份额在40%-50%。 2004年美国共计进口了7,176万美元的假饵,约占美国全年渔具进口总额的17%。仅次于渔竿和渔线轮,居第三位。美国进口假饵的国家排名和进口额如下:
我现在还拿不到我国出口欧洲假饵的具体数字,因为欧洲方面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放在“其他”类别中。2004年“其他”类的数额是4251万欧元(约合5000万美元)。 我国内陆最早生产假饵的技术源自台湾省和日本,时间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后期,假饵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省相继建成。然而,经过近十年的磨练,我国的假饵生产技术的进步远非渔竿和渔线轮可比,设备的陈旧,工艺的落后及选用材料的局限大大阻碍了国人假饵产业的进程。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家生产规模像样的工厂,要知道,2004年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假饵总额(约2仟万美元)还抵不上美国一家公司一年的产值。
我国生产的假饵大多是向美国的批发商供货,目前尚未发现为美国的假饵生产商做OEM的案例。 美国知名的假饵生产商是否愿意到中国来?答案是肯定的。自1999年以来,美国的假饵生产巨头“Luhr-Jensen”公司总裁Mr.Philip W.Jensen(曾任ASA海外部主席)、“Yakima Bait Company” 总裁 Mr. Mark Masterson (曾任ASA主席),以及公司营业部高级董事 Mr. George Wast多次来华访问,其目的之一就是寻求合作。特别是“Prodco Outdoor Brands”,是一家业务涉及交通、服装等大型集团公司。2003年我陪同该公司的三名高级主管到威海考察,结果是无功而返。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要求的设备是三年新,而要求的生产量更让我吃惊:一个定单之需要将威海生产假饵的全部工厂开足马力才行。我的意思并非热衷于合资合作,而在于能取得关键核心技术。
我们的假饵工厂还需努力,目前大家似乎满足于OEM的加工中,没有在设备更新,技术和工艺的提高放在最重要的日程中,而这确是最至关重要的环节。 关于品牌—我们是否有潜在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产品? 1989年已经为日本Daiwa做了十七年加工厂的台湾省的Tica将他们的工厂从泰国迁到宁波,从此中国有了生长产中高档渔轮的工厂。Tica具有相当高的加工工艺和经验,除供应中国国内日益增加的渔具市场之外,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从1999年到2002年这一段时间里Tica在世界渔具市场上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应该说Tica在建立世界销售网络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益于China Fish。 与Tica不同,东莞市的Okuma的品牌推广走的是另一条路线。当然,在推出品牌之前,Okuma已经具备了渔线轮的开发和研制能力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这两家公司目前是中国渔具界的较为成功的品牌。 成立于1978年的台湾省Strike Pro二十八年来致力于假饵的研制和生产,从OEM做起,产品质量得到认同。 台湾昶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魚餌生產商,1973年創立於台灣。直到1990年以前,以生產金屬餌及叶片為主,自1991年起和日本合作後,更將生產版圖擴展至塑料魚餌,木餌及Spinner Bait,然而,“一次失之交臂的机会反而改变的了公司的命运。”公司董事长蔡聪锡先生对我说:“那次与美国大公司合资的谈判如果成功,就没有今天的Strike Pro,因为我们不可能如此发奋地下决心推出品牌”。可见蔡聪锡先生是“塞翁”,现如今Strike Pro也是中国渔具界的成功的品牌。 台湾的Sufix 的品牌的建立与Okuma有相似之处,他们在海外建立的行销系统为品牌的知名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优异的质量是品牌产品成功的前提。 如果说以上四家公司的产品仍达不到我们所称谓的品牌产品,那末,最不济的称谓也能算为潜在的品牌吧? 中国内陆的渔具企业欲在世界推出知名品牌产品尚须时间的积累。在海外,建于1897年的Shakespeare,以及Zebco、Pure、Daiwan、Shimano、Mustad等都具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累。以上列举的台湾省的四家公司至少也有三十年的历史。当然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因素,但渔具产业不同于现代的IT,毕竟,中国大陆的渔具企业都是不超过十五年的年轻企业,但潜在的品牌产品是存在的。 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渔具品牌,我认为会在15年内显现出来。首先会在在专业性很强的生产渔具附件的工厂中产生,如抄网、支架、竿包等。因为这些产品在海外很少有专业化很强的工厂在生产,而大公司又不屑一顾,而这些制造配件的工厂,经历十余年或二十余年的努力,品牌产品的创新和质量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至于其他类别的渔具产品如渔竿、渔线轮的制造商等,很遗憾,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到有谁在有意识的、努力推出自己的品牌。我深知,他们大多都在忙着扩大生产规模或是日以继夜的为OEM的生产忙碌着,因为运转一个企业的第一要素是生存。 关于China Fish 举办的最佳产品评比活动 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是企业创新和企业活力的精髓,在China Fish展览会中开辟新产品展示区和举办最佳产品评选是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扩大品牌的知名度,首次检验您新产品在国际市场认可度的最省力(您无需出力)、最经济(您无需花费)、最公正(您无需担忧)、最大范围(60-70个国家)的,在目前情况下也是不可比拟的途径。 在世界最知名的三大渔具贸易展览会中,举办这一活动是展览会的一场重头戏。人们都以获奖为最大的骄傲!为此,China Fish自2004年起开始举办这一活动。
但是,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大家:尽管花费极大的人力和财力,而应者寥寥无几。自主产品的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当今世界产业经济潮流,仿造和抄袭而毫无创新只会成为别人的加工厂。只有具备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才能推陈出新,并使自主开发及产权保护成为一种行业自律,企业才能基业长青。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也是我们知难而进的选择。原更多的国内制造商们转变观念,重视产品的自主开发,积极参加产品展示和最佳产品评选活动,以获得海外市场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